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9月6日,注意种表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保险销售误导的现存销售险提风险提示。近期,保险有消费者反映,误导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银保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发风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注意种表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现存销售险提存在套路营销、保险诱导消费、误导强制搭售等问题,银保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发风为此,注意种表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5期风险提示,现存销售险提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保险
保险销售误导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代理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在保险销售业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通过欺骗、隐瞒或者诱导的方式,对保险产品的情况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者说明的行为。
销售误导行为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权利。
表现一: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或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比如以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名义宣传销售保险产品;或者使用保险产品的分红率、结算利率等比率性指标,与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等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进行简单对比,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容易引发理赔争议或退保纠纷。
表现二:暗藏搭售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以折扣优惠、公司规定、核保政策为由,变相误导消费者盲目投保高保额产品。也有部分网页、APP操作页面,以默认勾选、强制勾选等方式捆绑搭售,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非必要的产品或服务等,侵害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表现三: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营销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介绍保险责任时断章取义、避重就轻,夸大保险责任范围,弱化保险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比如向投保人口头承诺“什么都能赔”,故意曲解保障范围误导消费者,给消费者理赔埋下隐患;或在销售分红险、投资连结险、万能险等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存在只强调“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诺保证收益等虚假宣传行为。
针对保险销售误导行为,中国银保监会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度,联动相关单位齐抓共管,有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
一、不盲目跟风,确认保险合同内容后再投保
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订立的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保险产品所提供的保障范围以合同条款中的保险责任为准,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保险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承保机构、保障范围、除外责任、保费、保险金赔偿或给付条件等,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保险产品。注意防范营销过程中混淆、模糊、夸大保险责任等风险。此外,在投保时,无论是线下投保或是线上投保,缴费前一定要仔细核对投保险种,在了解合同重要条款后再投保。
二、不随意委托,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保险产品时,不要随意委托他人办理投保,不要随意签字授权,注意保管好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个人信息,线上、线下投保务必做到本人确认,谨慎对待签字、授权、付费等重要环节,确保自己了解所签署或授权的协议内容。
三、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选择合法合理途径维权
如您对保险产品或服务有异议,或在购买保险过程中存在纠纷等,要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及时向保险公司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通过正常渠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不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不法行为。
顶: 3464踩: 4
注意!这三种表现存在保险销售误导,银保监会发风险提示
人参与 | 时间:2025-07-05 18:27:00
相关文章
- 良品铺子遭高瓴“清仓”,三只松鼠被IDG“抛弃”,零食赛道不香了?
- 国美员工殴打美的员工引发撤场,回应:因物料摆放产生分歧,要把坏事变好事
- 空中遇险腰椎骨折,419天后他驾机成功降落辽宁舰
- 甘肃庆阳将建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已获批7260万吨产能
- 花费超2200亿美元?卡塔尔或打造“史上最贵”世界杯!远超近八届世界杯成本总和?怎么花掉的
- 专访高通钱堃:共建数字生态 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农业农村部: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多万
- 刚刚,这家券商发布公告:董事长、监事长辞职
- 今年中国汽车销量前十:比亚迪飙升,长城沦为守门员
- 旷达科技:因疫情导致的物流不畅、原材料成本上涨对生产、销售有一定影响
评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