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央行净回笼3510亿元:市场利率偏低或为导火索,短期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原标题:月初央行净回笼3510亿元 市场利率偏低或为导火索 短期货币政策不会转向
财联社7月6日讯(记者 张晓翀)7月初以来,月初央行元市央行公开市场连续净回笼,笼亿率偏最近连续四个交易日,场利央行累计实现净回笼3,低或短期510亿元,为导但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仍持平于2.10%。火索货币财联社记者统计发现,政策转为保持跨季资金面平稳,月初央行元市6月底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笼亿率偏6月27日-7月1日当周央行净投放3,场利000亿元,低或短期创三个月单周新高。为导
而跨过半年时点后,火索货币月初流动性重新转松,政策转尽管央行连续保持缩量逆回购,月初央行元市但资金供给仍充裕,银行间市场各主要期限回购利率再度大幅回落至低位,周三午间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D)下行至1.2%附近,七天期回购利率(D)下行至1.6%附近。
从历史数据观察,自2016年1月央行开启逐日逆回购后,在2021年1月期间,除去税期和跨月以外,央行开展了多次低量逆回购,操作数量均不超过100亿元。从结果看,资金利率逐步回归政策利率上方。此外,在今年4月初,在资金面顺利跨季后,央行也曾大规模回笼资金。4月7日,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1,400亿元。
市场利率偏低,低量逆回购有助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回归
尽管当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整体延续宽松,但自月初以来央行将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规模由100亿元降至30亿元,仍令市场担忧未来流动性有收紧的可能。
不过央行此前在公开场合中曾多次强调,观察流动性松紧程度最直观、最准确、最及时的指标是市场利率,判断货币政策姿态也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运行情况,而不宜过度关注流动性数量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数量指标。
当前DR007利率水平明显低于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利率)近50个基点(bp),DR001利率更低至1.2%附近。央行或有意引导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水平回归。因此低量逆回购操作或许并非是央行开启货币紧缩的信号。
华北某银行交易员对财联社表示,央行主要是根据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来确定逆回购操作规模的,当前较低的资金价格显示流动性较宽松,央行将逆回购日常操作量从100亿元降至30亿元,或许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流动性的灵活管理。
市场利率将逐渐回归至政策利率附近,经济恢复情况尚不支持货币政策迅速转向
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对财联社表示,为应对半年末时点,此前央行接连增加资金净投放,关键时点过后,金融机构拆出意愿进一步增强,加之专项债发行收官,市场流动性偏宽松。从近日市场表现看,半年末过后市场利率下行较快,资金面偏宽松,市场利率偏离政策利率较远。央行近期通过公开市场灵活操作,主要是为避免资金面过度宽松,利率下行过快,引发潜在市场套利、加杠杆问题。
周茂华同时表示,央行或继续维持小规模的逆回购操作,令市场利率回归至政策利率附近运行。从趋势看,央行将继续通过逆回购、MLF等多种工具,灵活对冲短期资金面扰动因素,确保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
此外,数据显示,5月后银行间质押式回购量多数时间位于历史高位,基本上在5万亿元以上。
华中某大行交易员认为,鉴于当前银行间杠杆水平相对较高,后续市场利率逐渐回归政策利率的确定性较强,但回归时点和节奏的预期变化可能对市场情绪产生较大的扰动。尽管近期高频经济数据小幅改善,但经济基本面的恢复情况尚不支持货币政策迅速转向。市场尚需观察央行操作进一步释放的信号,重点关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资金利率的走势。
相关文章:
- 欧洲央行官员Nagel:对经济衰退的担忧不应导致加息推迟
- 美国猴痘疫情肆虐 疫苗供不应求
- 昨日仍有超500人飞入三亚,近六天离开三亚的13万人都飞去哪了
- 碳达峰方案打开通信+新能源增长空间,这一板块获聪明资金连续四周增仓!北上资金盯上免税龙头
- 居民投资理财行为报告:23%的基民能接受1年以上亏损,对基金经理关注度显著下降
- 徐翔妻子应莹每周市场点评(8月7日):上证指数将在3155-3264区间震荡 等待经济或政策发生变化
- 比亚迪女高管捐50万股 价值逾1.6亿元
- 我国预计将于 9 月 13 日在文昌使用长征七号甲火箭执行航天发射任务
- 债基“惊魂”何时休?近三个月持有者大部分亏损,一天跌12%还能买吗?
- 成都路桥接连遇挫 天府新区项目又遭终止
-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主管:明年上半年或是最糟糕的时期
- 刘强东发内部信:兄弟们继续努力工作回报股东,他们很多都是普通百姓,用血汗钱来买股票
- 民众有需求 产业有潜力 市场有期待——湖南文旅融合发展观察
- 美媒:中国豪华酒店频出新招,吸引本地客
- 专家:加快完善契合国企等各类型企业特点的估值方法,扭转国企在资本市场大幅“折价”的趋势
- 金美信消费金融拟发行首期ABS募资5亿 近三年不良率连年攀升
- 美国消费者的超额储蓄还能“坚挺”多久?
- 深度绑定宁德时代的壹连科技, 还有独立性吗?
- 央行、银保监会: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合理确定当地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政策下限
- 外汇局黄卉:建议尽快完善非银行支付机构、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等领域的立法